《岳麓公共治理》2023年第1期出版(附摘要、目录)
【研究论文】
治理的逻辑:比较的观点
竺乾威(1)
中国央企领导人的选任与流动
——基于1998—2021年央企领导干部履历的实证研究
刘旭阳(14)
基于证据的决策:一种重塑性反思
郭佳楠 赵姗(39)
扶贫政策变迁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俎邵静 郭劲光 邓韬(60)
【实务论坛】
中国节地生态安葬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
刘振杰 马金生(82)
【理解中国·圆桌论坛】
如何理解会议政治?
郎友兴 徐国 冲林亚 清杨帆(98)
摘要
【研究论文】
1. 治理的逻辑:比较的观点
作者:竺乾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西方国家的治理和中国的治理在国家社会市场关系上呈现了一种相反的运动——西方的治理是从三者边界的清晰走向模糊,这一走向既是治理产生的原因,也是治理产生的结果;而中国的治理是在三者边界的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中发生的。这使得中国的治理带有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国式的治理是否也要先完成一个从三者边界的模糊走向清晰再走向模糊(因为治理通常被认为是三者边界模糊的产物)这样一个过程?抑或在现有的格局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也可以达到治理的效果?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想探讨的。
[关键词]治理、国家社会市场关系、政府边界
2. 中国央企领导人的选任与流动——基于1998—2021年央企领导干部履历的实证研究
作者:刘旭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研究所
[摘要]央企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家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认识这一重要精英群体的结构、更替进而读懂中国共产党如何培养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央企领导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总结出1998年至2021年央企领导人的组成特征与仕途发展情况,并通过不同企业功能类型、行政级别、国资委成立前后以及不同领导人时期的交叉比较分析,深入探究了央企领导人选任特点和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央企领导人选任呈现四个特点:制度规范化、条件专业化、选拔内部化、标准精细化。流动规律上,“级别”与“类别”均对央企领导人的仕途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犹以“级别”影响最为显著,其仕途晋升则受到级别与“非制度关联”的双重影响。央企领导岗位已经成为党中央培养领导干部治理经验、考察工作能力的“练兵场”。
[关键词]央企、领导人、选任、流动
3. 基于证据的决策:一种重塑性反思
作者:郭佳楠,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赵姗,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近年来,基于证据的决策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议题。为应对风险社会的到来,如何提升研究证据在决策中的使用质量已成为中外学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围绕“谁应该负责制定基于证据的决策”以及“如何制定”的核心问题,反思基于证据决策的必要性,并从证据与政策研究、政策系统本身、政策制定过程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基于证据的决策模式进行重塑与修正。本研究认为需要从公众参与、适应性策略、问责制等角度实现对科学证据的良性治理,努力补足“理论建构”与“实践行动”之间的空白,以期提高公共管理中决策的质量。
[关键词]政策制定、证据、政策、反思、基于证据的决策
4. 扶贫政策变迁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作者:俎邵静,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劲光,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邓韬,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基于建国以来40个农村扶贫政策为典型案例,运用间断平衡理论框架探索扶贫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结合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分析扶贫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借助布尔代数对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得出扶贫政策变迁的三条主要路径。结果表明:(1)在间断平衡理论框架下增加中央领导人、政府部委、地方试点作为扶贫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是适配的。(2)单变量分析中,中央领导人、政府部委、地方试点和专家是推动扶贫政策变迁的必要条件,影响度较高。群众和媒体是非必要条件,影响度较低。(3)扶贫政策变迁主要呈现自上而下强制性变迁的特征,同时伴有自下而上诱致性政策变迁的特征。这对解开“政策黑箱”,探究扶贫政策变迁规律,完善公共政策制度体系,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扶贫政策、政策变迁、间断平衡、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5. 中国节地生态安葬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刘振杰,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马金生,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摘要]殡葬乃民生大事,实现“逝有所安”“厚养礼葬”既是一种传统美德,又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多元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地矛盾日益凸显,通过全面深入推进节地生态殡葬,最大限度缓解环境压力,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本研究对近年来国内节地生态安葬推广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考察,对影响节地生态安葬推广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外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做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节地生态安葬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节地生态葬、惠民殡葬、科技殡葬、人文殡葬
6. 如何理解会议政治?
作者:郎友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国冲,厦门大学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林亚清,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杨帆,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会议是最常见的政府现象之一。中国政府的各种会议每年多达上千万个,耗资几千亿元。开会在当下的理论界和实践界饱受诟病,2019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大幅精简基层的会议和相应的文书工作。从科层组织的视角看,会议是组织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但是当下我国政治场域中的会议已经大大超过了科层正常运作的需求,这些“多出来”的会为什么出现,又为什么难以消灭?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溯源至形成“会海”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土壤,诸如行政发包制、问责制、压力型体制等。可以说,会议是我们借以观察政府运作黑箱的一个镜头。不止“会海”,关于会议的其他重要问题,其背后也是各种政治逻辑的体现,理解会议及其形成的政治土壤,有助于我们挖掘行政行为背后的深刻制度原因。然而,当前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界对于会议研究的注意力却并未与现实中政府管理里面会议的重要性相匹配,这一领域的诸多重大现象和问题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充分回应。本次圆桌论坛希望提出会议研究中诸多亟需关注的重要议题,并呼吁把会议这一常见的现象拉回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视域当中。
详细信息请点击: https://publish.cnki.net/yl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