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16:00,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政社合作中能力专有性问题”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法学院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王名教授主讲,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春教授主持,全校100多位师生来到讲座现场。
王教授以其15年全国政协委员的经历为切入点,从“道”和“术”两个层面,为大家分享了他对 “公共性”与“公益性”内涵的思考,以及对“能力专有性”概念的见解。
Part.1公共性与公益性
王教授提出,东西方“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概念上具有差异。西方公共性因“外部性”而生,而对于东方“公共性”与“公益性”的概念,王教授则借用了《论语》中的“里仁性”的概念,王教授认为“里仁性”越强则“公共性”越强,还提出了“敬而远之”、“良知”等有趣的思考。王教授认为无论“外部性”还是“里仁性”,体现的都是生命的高度,公益的本质在于通过行善积德不断提升生命的高度。
Part.2能力专有性
王教授引用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能力专有性”,这一概念源自制度经济学。通过使用“能力专有性”的概念,可从四个维度展开思考研究慈善组织和政府的关系:一是在工作领域方面,慈善组织往往表现为在特定领域的深耕细作;二是在团队方面,慈善组织有专业的员工、团队及志愿者;三是跟政府之间的关系方面,慈善组织往往具有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在相关性方面,慈善组织同政府具有相关的属性。
最后,王教授以防艾社会组织为例,简述了大陆和台湾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能力专有性背后的历史因素,并提出要以培育慈善组织的能力专有性为中心,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体制、人才培养体系及考核评估机制,大力推动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的建议。
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踊跃提问,请教与公益慈善有关的问题,学术氛围活跃。主持人陈晓春教授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表达在场师生对王教授的感谢,并邀请王教授常来湖大做客讲学。
主讲人信息
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发展学院获博士学位,1998年4月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至今,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NGO的发展,从事与NGO相关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教学及人才培养。现任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第10届、11届、12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职能转变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国家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部分内容引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网站)